|寫在觀察前
2017/05/07是台南舊魚市場落成的81週年,自從去年九月說明會後,市府至今仍未有其他動作,不見承諾的「第三次說明會」或「將魚市場移出抵價地」的處理,魚市場的前途仍未卜。
作為城市觀察者,試想舊魚市場終將被拆除或異地保存,而周邊以魚市場為代表的漁業記憶,也會隨著星鑽計畫被整理乾淨。在巨大的「斷裂」再次產生前,欲以一場「路上觀察」作為當代地景的見證,並以預言式的「運河八景」作為都市變遷過程的紀念。
|觀察的安排
透過史料蒐集與口訪,可發現1970年前魚市場周邊的榮景已不復存在,「過去」與「現在」存在著一層斷裂。因此觀察的主線任務,便以「消逝地景」的收集為主軸,作為未來第二次斷裂的接合。中國城拆除,巨大的廢墟與空地在運河邊形成後,似乎正式宣告周圍即將走進一段曖昧地過度階段,每個景色似乎都是不穩定的,故以「景觀消逝」的預想作為一種觀察收集的目標,在不同時空的事件提示與比較下,觀察在「存去」的想像中聚焦。
在觀察前,邀請對城市空間有深入研究的許家碩建築師,從台南水岸的歷史講起,至星鑽計畫的介紹,引領眾人想像未來運河容貌;並在觀察的過程中,以「說書」的形式,插入運河周邊生活樣貌、傳說、趣事,延伸觀察的向度。
|觀察報告
活動最後以「消逝景象」的票選作為結束,試圖讓眾人在考慮地景的未來性下,選出何者值得紀念。這樣的選擇其實是很主觀的,觀察成果大概有歷史的痕跡、居民的生活、河邊風景。
在散布各處的聲音指引下,觀察成果裡還是能找到許多歷史的痕跡,如昔日為漁業交易所得舊魚市場建築、寫有「魚乾」的老招牌......,當然也不乏針對中國城、魚市場遺構的紀錄,參與者直接以”亞特蘭提斯“、“古戰場”去稱呼現在座落在運河變的龐大空間,並從鐵皮的縫隙中,拍攝尚存遺構上的標誌、符號進行討論(塗鴉、電影海報等......),也因此帶出了許多人的個人經驗。在成為未來的水岸潟湖前,這兩個建築體還持續的召喚那時代的記憶,作為一種連結。
在這些戶外空間裡能看到的居民生活,其實大部分都是整體「都市規劃」前,彈性使用的過渡空間,如樹下休憩所(於運河邊樹叢發現高粱瓶子疊起的小山、散落撲克牌、椅子),或是施工鐵皮旁的臨時性曬衣場,甚至在金華橋因施工封橋後,橋上逐漸變成附近居民遛狗、運動的場所,參與民眾也收集到橋上聚會所遺留下的拍立得。某種情況下金華僑其實是失去了橋「通行」的功能,轉而成為一個運河上的廣場。
當然紀錄中也有蠻多涵蓋運河與建築的風景視角,在給予眾人星鑽計畫的藍圖後,觀察者最後拍攝了許多涵括天際、河岸、建築的景象,回應對於失去天際線、自然水岸的憂心。
|觀察結語
綜觀此次民眾執行計畫的過程,與「消逝景象」的成果裡,其實反映的是參與民眾對於城市變遷下所關注的面向:一是對於在地既有常民紋理的關懷,如乘載漁業記憶的魚市場建築、象徵昔日風華的老屋、生根十多年的攤子...,會期望它繼續存在,常民生活雖瑣碎,卻紀錄了城市一路發展下來的軌跡。二是對一個城市所應提供的機能期許,像是保留樹蔭供人休憩、有公共空間能聚會、能看得到天空與水岸的天際線、甚至是在自家門口還能保有曬衣的可能...。透過這個「即將消失」的文本,所得到的觀察,照出的是眾人認知下城市該具有的樣子。
- 本次觀察動機與相關文本、田野資料皆來自 台南舊魚市場私人地圖繪製計畫,感謝守柔持續留下運河的紀錄。
- 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