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觀察緣起

目前的台南,在各媒體的報導下,不外乎以「美食」、「古蹟」等做為城市的標籤,這些媒體大多也會針對幾個區域如安平老街、神農街或是像最近才剛登上各媒體版面的正興街進行報導。這些區域不自覺的成為了在觀光行為下“代表台南的”事物。然而幾年過後,這些地方好像與過去有了不少的差別,不論在景觀與內容上都好似形成了另一種面貌與價值。欲以「路上觀察」的形式,在尋找另外一種層面與角度時,試著站在「觀光」上(外)去看「觀光」。

於正興街工作的團員宛儀與子瑩進行的「觀光觀察分享」。

|觀察的安排

有鑒於觀光行為其實不限於場域,從與媒體的接觸開始,我們就已在進行一種「觀光」行為,加上對台南的居民來說,很多時候生活空間與觀光場域有很大的重疊,如果要讓參與者抽離,以另一種角度去觀察「觀光」,也許是較難以想像的。故本次工作坊設計成三階段:

第一階段:

邀請工作於熱門觀光區—“正興街”的團員先進行觀察分享,從日常生活的紀錄,以另外一種角度去看這個觀光場域。

第二階段:

以《觀光客的凝視3.0》(The Tourist Gaze 3.0)作為活動開始的導讀與討論,以此書「展演轉向」的理論作為一種切入的觀點,將每個觀光場域都視為一種展演,規劃者(導演)的設計(劇本)讓遊客(演員)在觀光過程(表演過程)達到所想要的情緒與感受。但在這樣的關係中,似乎遊客是演員也同時是觀眾(觀光凝視)。

第三階段:

以兩個區域「正興街」與「神農街」為範圍,進行各觀光觀察與紀錄,如:觀光行為、觀光場域邊界、觀光設置等,此外,也安排一個任務,參與者必須以「觀光客」的身份,去“觀光”觀光場域,以一種「觀光客行為」的姿態去進行記錄。

神農街的觀光紀錄
觀光界線明顯,觀光道具(機台)密集,人潮亦密集,且觀光路線單純
正興街的觀光紀錄
區域較大,居民生活場域與觀光場域重疊,在分界處時會有出人意表的現象。
|觀察報告

「正興街」與「神農街」在這次的觀察中,呈現了兩種不同面向。在神農街裡,來自日本的投幣機成為了觀光客的重點目標,包含點心、飲料或是百元抽獎的禮物盒,這些機器受到許多人的喜愛、排隊。正興街的觀光行為就比較集中在重點店家,除了熱門食物的排隊如蜷尾家、炸雞洋行、小卷米粉等,並以正興幫建立的徒步區作為中心........。

在地圖的紀錄中,神農街在路線與範圍上相對較單純,不常看到民眾有太多岔出神農街外的路徑。參與者紀錄了多處觀光客自拍的景點與內容,有趣的是通常自拍背景都在很簡單的木牆前,甚至“只要放兩張椅子在店外,就有人會坐在上面自拍”,或許是不是在特別的背景下拍照也不是很重要。而正興街的小組則在街上各岔路紀錄觀光客移動的範圍(觀光界線),由於巷弄內還有當地住民,常見觀光客走入巷內後,猶疑到底哪裡是界限(觀光盡頭?)。此次工作坊場地就位於正興街巷內-正十八聯合工作室,觀光客於活動進行中也曾不小心走入,於是在觀光客走進時,瞬間我們也從(觀光)舞台下變成了舞台上的一部份。

工作坊設定的任務—--「觀光」觀光場域,將觀光場域視為一舞台,期望參與者脫離舊有視角,站在「舞台」外,以觀光客的行為「觀光」這些觀光劇場,期許能產生不同的觀察結果。過程中,參與者在看到各種觀光行為發生時,多以打卡或自拍去跟眼前這些觀光劇場進行互動,其成果已經近乎完全去除原本場域中所設計的脈絡,觀光再觀光的影像好像是一種奇觀,觀光行為以一種脫離場域脈絡的姿態(動作)展現,我們看到的就只剩下那些觀光中的動作。從結尾的討論與回饋裡,也可看到參與者表示此任務有很多樂趣,在這樣去脈絡,也帶有誇張的行為裡,我們搞不好也只是滿足單純“娛樂‘的觀光意義。

此次工作坊是由於在台南感受到「生活與觀光交織的模糊感」,觀光場域逐漸擴展與印象中的許多街道融合,形成另一種異質空間(文化)。我們都在好奇個人是否會在生活的軌跡下,逐漸接受與習慣這樣的轉變下所提供的規則。故工作坊以「路上觀察」團體的宗旨以「觀光展演」的視角下進行「再觀察」,試圖大機制下進行身體與想像上的抽離。

參與者以一劇場的想像解釋觀察所見​
導演:販賣機陳列店家 / 演員:觀光客 /  場景:神農街​
劇情:販賣機多販賣鮮豔討喜之食品,符合神農街現在風格(日系),觀光客自拍或是拍商品時可完全與附近店面合併(照片中演員所拿之食品為乳酪,也不是所攝背景招牌之烏龍茶)
被觀光道具(百元販賣機)所形塑的神農街風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