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路上觀察」是否能在「路上」迴盪並持續討論?

「台南路上觀察團」以路上觀察之名陸續辦了20多場觀察活動,參與者以親身觀察提出想法,「路上觀察」成為了一種交流平台。但在活動後,似乎觀點與討論就已結束。我們不禁得自問,路上觀察這個交流平台是否只成立於「活動」之上?觀察既誕生於「路上」,觀點是否能在「路上」延續?

故本展示延續自2017/09/09於永樂、水仙宮市場周圍的觀察活動,由觀察者梳理觀察脈絡、與當地人討論後,重新轉化觀察成果⸺6件觀察分別以植物、空間感、文字訊息、聲音、器具去敘述,並以一件行為去串起各區塊,以此與往來者進行交流,形式上更傾向一則一則的市場觀察說明書,提供一種觀察方向的指引。

歡迎更多「路人」們,攜帶本「觀察說明書」,一起迺市場、看展、路上觀察!

01. 市場植物系譜製作│施利潔

觀察者在工作坊後下了結論:「這裡的植物除了蘚苔外,都沒有從地上開始生長的。」她觀察場域的任何「植物」。從食物、牆上紋飾、擺飾、盆栽,並逐一對這些植物進行辨識,展開屬於市場的植物譜系。不只因為具備些功能而被使用。也因印象、習慣而隨意安置於空間之中。觀察者在市場裡,努力在場域中對這些「植物」進行附註,試圖讓大眾對植物的認知與理解在場域中重新被詮釋。

02. 市場求籤圖製作│邱睦容

市場裡流動著許多訊息,尤其在某些角落裡的廣告與文字,透露著空間使用者的隱性需求,甚至有些訊息出了市場就難以被找到。故將這些「需求」進行地圖繪製,並模仿這些書寫模式,置入個人想傳達的內容,與往來者、原有場域的訊息進行對話。

03. 攤舖燈具考製作│楊子瑩

各種物件的拼接、再利用,是傳統市場上攤位擺設的常態形式。即使已經是一種習慣的風格,觀察者仍試圖在收集這些攤上的燈具後去討論並分析這些燈具,試圖在分析與敘述的呈現下,讓這些物件重新浮出所在的場域(市場),以原樣的形式被重新觀看。

04. 蟲發想|王思皓製作|觀察團

觀察者在不帶有明確目的之下,以遊蕩的姿態,沿著工作坊路線記錄了各空間。在回顧這些記錄時,發現不知不覺中這些空間都有相同形式,影像裡呈現的空間好似以一種交疊的形式連結著。

05. 除鏽行動製作|米羅江、劉思妤

此次工作坊路線涵蓋傳統市場、觀察區、住宅區,中間有許多無法明確定義的場域,遊走於其中常常呈現某種斷裂的空間感。米羅、思妤以本身塗鴉專長,在沿線(不同空間之中)與各店家、住戶討論後,以各式幾何圖案進行標註。顏色、形狀在這程中形成某種語彙,並在與空間中的人互動下一起重組,並也試圖以這些標註將破碎的場域連接起來。

06. 市場熱唱專輯製作|蔡明岳

起源於工作坊中聖凱的聲音觀察,「收錄」4首市場的流行歌曲。歌曲在形象鮮明的傳統市場裡鮮少被特別注意。但攤位的某個角落被常放著收音機,小聲播放著喜愛的電台節目。觀察者進行與攤販「一起聽radio」的行為,並以這些歌曲作為聲音主線,進行場域描繪。攤販、賣藝歌手、顧客在移除空間的真實相遇後,在一首歌曲裡重新出場。

07. 市場攤位共食執行|觀察團

此次「觀察」展示計畫,在過程裡其實代表著與「空間」所有人進行經驗「交換」。這些經驗包括抽象的(情緒、認同感)與物質上的(功能性上的)。試圖與攤販、來往者建立某種「想像」上的認識。故使用其中一閒置攤販進行「火鍋共食」,完成在肉食、蔬菜的攤販旁,ˋ直接進行購買、烹煮、進食的過程。在“氣味”與空間功能下都試圖扭轉這些攤販的印象。並在與附近攤販共食的過程裡,一起進行「想像」上的實踐。